1、淮海战役不叫徐州战役,与该战役最初方案有关最初方案为“淮海战役”最初,华东野战军提出的方案将战场范围设定在两淮淮安淮阴和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之间,这是名副其实的“淮海战役”该方案分两阶段,先攻占两淮,再攻占海州连云港后结束战役此方案战场范围小投入兵力少,仅华东;因为作战地点在淮海地区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淮海区域是指我国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的接壤地区,它包括20个地市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日照临沂菏泽开封商丘周口蚌埠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它东濒大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抵江淮,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是我国人口最;一,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包含碾庄,双堆积等主要战场,呈扩散状,因此不能完全称作“徐州战役”二抗日战争时期,曾有徐州会战,为避免和此次战役搞混,叫淮海战役容易区分;粟裕9月24日向中央军委建议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即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淮”指两淮即淮阴淮安,“海”指海州,是对战役的两个阶段的;三大战役的三个名称均为战前就有,是战役制定时习惯叫法其中,淮海战役一词由粟裕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此时淮海指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
2、1 淮海战役之所以被称为淮海战役,是因为其作战地点位于淮海地区当时,国民党将其称为“徐蚌会战”2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淮海战役被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主要有地理命名和战略部署两方面原因从地理命名原则来看,国民党以战役核心作战区域命名该战役此役主战场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展开例如黄百韬兵团在碾庄黄维兵团在双堆集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的决战,均位于徐蚌线两侧,所以称“徐蚌会战”从战略部署导向来说,国民党最初;淮海战役是来自于1948年9月24日夜,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但已接近尾声的时候,粟裕发给军委的电报,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场指挥官命名的战役,也是唯一打出来的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决战的目的去打;而国民党方面称其为“徐蚌会战”,原因是作战部署集中于徐州蚌埠间的津浦铁路沿线,这体现了双方基于不同战略意图的命名差异最终,“淮海战役”名称因早期规划的沿用以及战场区域扩展后的历史延续性而确定下来;淮海战役之所以被称为“淮海战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地理位置因素淮海战役的主要战场位于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这一区域横跨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份“淮海”二字直接体现了战役发生的地域特征,其中“淮”指淮河,“海”则指海州今连云港,这两个地点在战役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传承。

3、徐蚌会战实际上就是淮海战役么!中国解放战争的3大战役之一 国民党军队称徐蚌会战我军称之为“淮海战役”我军称之为“淮海战役”,是认为此次战役东起海州西到淮安国共两党因为从各自的战略角度出发,所以对战役的叫法也有所差异徐蚌会战与淮海战役从历史角度说完全是一回事也许仅仅从政治立场来说;连,歼灭国民党军在该地区的那两个整编师军,同时准备打击由徐州来援之战,迫敌主力退守津浦沿线,减少刘峙集团机动作战兵力,将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善华东中原我军态势,为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而实际作战区域更大,包括河南安徽等地区 相比之下,徐蚌会战徐州蚌埠更为科学。
4、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嗯,我们都知道有很多的战役,他并不是想要叫这个名字的有很多的都是有讲究的,因为他这个战场主要是在淮海区域,所以说这个战役一般就叫做淮海战役;答案淮海战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淮海地区详细解释如下一地理位置决定战役名称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其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战役名称中的“淮海”二字由于这场战役涉及江苏安徽山东等多个省的广大。

